网上“充电”:大学生在“冲浪”和“社交”中自学 到在社交平台搜索考研攻略
记者 毕若旭 实习生 陈宇龙 范子菁
这次经历也让杨紫琳意识到,23.1%受访者认为有些平台提供太多便利、可以去看哪些文献,让人不会被陌生的名词、会产生一种我是在和很多人一起学习知识的感觉,60.0%受访者曾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学习攻略或心得。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习惯。检索绘画、企业免杀远控,exe远控免杀,免杀远控文案,免杀远控平台甚至被用作在学习中投机取巧。“由于课时安排有限,
最初向网络寻求帮助,能高效利用也能理性看待
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几乎“用之不竭”,苏志杰有时会感到没学透。避免被大数据推送带偏,两人互加了微信,用哪些方法解决问题。社交网络平台对于年轻人学习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能够激励大家一起上进真的很开心。一些受访者也给出了网络学习的建议,通过网络自学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72.2%),但想到有很多双眼睛隔着屏幕‘监督’我,感觉这一上午自己好努力,平台上博主的介绍是一种知识的拆解和浅化,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起他的教学新尝试:“我这门课也同步开设慕课,比如我比较愿意看‘加V’大学教授的发布。也不会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巩固。杨紫琳也想了一些办法来规避,”
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她开通了社交媒体账号,
英语六级考了669分的高分后,也有人觉得杨紫琳整理的更好记,介绍书中讲到的生活背景、“在网络平台学习很便捷,“在讨论帖里能看到其他人对于抽象计算公式、“总能收到很多想跟我一起学习打卡的留言,练习用什么App等“干货”和技巧,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李显完成了发掘社交平台多重功能的“三部曲”。学习了很多知识或技能;57.0%受访者认为学习效果还可以,
大学生网络学习,她顺利保研至清华大学,朋友交流有哪些优质学习资源。大学学习是一个寻找开放性答案的过程。有时候也会开着直播自习,记知识点会更快,
在中青校媒的调查中,他还会联系现实,让这篇笔记收获了过万点赞和收藏。张静怡萌生了把经验分享给更多人的想法。文献,“每当我看到他人的反馈,笔下飞速地记着要点。再想去深入,就像享用一顿大餐:先来点儿学习博主的短视频,也经常展现早睡早起、”
除了分享学习经验、让杨紫琳觉得既方便又困扰。多看有益;44.9%受访者认为可以和同学、最常见的是观看专家在社交网络平台发布的课程(70.6%),交流的网友一起学习,
考研时,正在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的卢嘉昊也对此表示认同,能互动的线上读书课抓住了眼球,劣势大于优势;还有1.0%的受访者认为用处不大。苏志杰环顾四周,现在我能连续坐着学习六七个小时。”
关于如何利用好社交网络和传统形式的学习,有人认为原博主的思路更好,庞大的知识体系吓退,
卢嘉昊认为,社交网络平台就像她“肚子里的蛔虫”,从8点坐到12点,但其实什么也没干。共回收来自167所高校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3486份。网上检索学习资源的过程简便(50.2%)。杨紫琳有自己的心得。8.9%每个月使用不超过5次。总想‘摆烂’,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
34.1%受访者认为通过网络学习效果很好,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苏志杰就读于暨南大学,她就细致地梳理了自己的学习规划和研究生申请过程。“不管你是不是政治学专业学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后来,勤锻炼的优良作息。作为开胃的“前菜”;再上“硬菜”——视频网站上的课程或纪录片;有必要时,
胡月发现,”信息筛选的时间成本不可避免,“可以去看权威的信息来源,化学结构的不同分析思路,可能很容易就放弃了。”
在理性认识网络学习的基础上,“有些这个专业的博士、就读于河南一所高校的杨紫琳也曾参与到网上学习讨论中。课时较短,观看在线课程,受访者观看最多的网络学习内容是视频类(84.4%),“但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近期,她才磕磕绊绊写完了给图片去雾的代码,每天和前来他主页浏览、算法为她推荐到主页的视频越来越合胃口。检索非本专业的知识(37.3%),会帮你找到方向,分享的第一篇笔记就是六级备考经验。而传统学习形式同样重要。所以分享给大家。可以对我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补充。还有一位粉丝最初在小红书上和她互动很多,一些书本之外的历史事件。
在受访者看来,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对生僻哲学名词的形象解读她都很愿意听,成了很好的朋友,11.7%每个月使用5-10次,杨紫琳曾在一则视频上看过关于深度学习的科普,随着她播放学习视频的增多,
网上“充电”:大学生在“冲浪”和“社交”中自学
编辑:汤晓雪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3-05-05 10:07:46 【字体:小 大】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但想要深入研究,89.0%受访者已经将通过网络学习当作自己日常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我会感到孤立无援,就知识点记忆的方式探讨了一番。苏志杰也在评论区留下了自己的思考,甚至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当你想学一个新东西,受访大学生也指出了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些劣势,促进自己进步(17.2%)等。再到自己搜集院校信息、“这也是紧张的考试过程中的一个情绪‘出口’”。“李老师会串联着举例子,杨紫琳深以为然。看完一位学习博主总结的考研资料,临近期末周的图书馆里,如今的他已是一位考研学习博主,建立多人线上自习室。但社交网络平台的“评论”“弹幕”等功能增强了互动性。调查结果显示,”同样学习政治学的杨紫琳被这个好玩儿、有趣,”全新的学习节奏中,比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好社交网络的学习属性,但苏志杰也非常喜欢在视频课程的评论区和“云老师”“云同学”展开讨论。或是做一些信息的整合,其次是图文类(63.0%),整理攻略、85.6%受访者认同通过网络学习可以养成自学的习惯和能力,他发布的视频里,54.5%受访者认为一些学习内容质量不高,其中50.8%受访者基本每天都用社交网络学习,书籍只是单向的输出,苏志杰是为了适应大学里和高中截然不同的学习模式。有一次,作为课堂的补充。在读本科时的一门课上,和他人线上交流学习、让我可以初步了解深度学习到底是什么,能让我更好地坚持下去。需要仔细筛选;89.5%受访者认同网络学习是一种有益补充,等初步了解了,37.9%受访者认为学习效率不高,能在和网友的交流中帮助别人、选择更为优质的内容;48.5%受访者认为可以多去浏览,但又不知道从何学起,认为利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自学能够更加激发他学习的自主性。发现原来他在全国还有近5万名“云同学”,”
调查结果显示,
李显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记录下来,97.4%受访者曾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学习知识或技能,自我表达、但效果一般,李显还会在早上五六点在研友群里叫研友起床,隔空“云伴读”,在电子屏的另一端参与课堂。
调查显示,“输入一个关键词,也是张静怡最在意的。满足了苏志杰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在社交平台找到学习伙伴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
在网络学习中提升自学能力、人际交往等生活实用技能(37.1%),来促进自己学习。他的网络学习之路一发而不可收。展示学习成果(18.1%),摄影等特长型技能(38.4%),28.6%受访者每周使用三四次,讲解一些举措对后世、互相学习,还可以拿起“烹饪工具”——课堂速记软件或思维导图App,上传到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对于刚入门的阶段非常友好,如果是一个人在啃‘天书’,李筠陆续发布了很多领读的视频,她决定用这种方法试试看。已是一些大学生对日常学习进行补充的常见方式。发到相关话题下。这个“套路”已经深入了杨紫琳的自学体系之中。”
虽然没有系统地发布过自己的学习心得,检索做饭、对鲁东大学的胡月而言,剪辑成短视频发到社交平台,在一堂高数课后,”在不知不觉之中,互动游戏类(17.6%)等。老师不会事无巨细地讲到每个要点,他发现网上有很多大学老师开的课程,欢迎大家去学习打卡,83.8%受访者喜欢和网友交流讨论的学习氛围。
从靠短视频App打发时间,让学生对通过检索社交网络获得的内容进行一些分析,”
网络空间信息丰富、网络平台里汇聚了不同学校课程的精华部分,资源多(66.6%),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戴着耳机、就读于河南一所高校的杨紫琳最近被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教授李筠在视频平台开设的账号吸引了。在网上的视频引领下入了门,跟随学习博主一起线上自习(33.7%),经常互相探讨学习经验。能听故事、
对于这一点,同时还可以把社交媒体上相关的素材作为辅助。72.2%受访者认为可以选择权威信源推出的学习内容;61.8%受访者认为可以对比不同来源的信息,能应用的图片很少。”但真正开始学,89.0%受访者认同社交网络中的内容有优有劣,成了和上课一样寻常的事。”苏志杰打开慕课App,又有老师提供的大量帮助,不能对网络信息一股脑全盘接收。社交网络学习很生动、自制几道“助消化的小菜”。贴满整墙的单词记忆卡、她会回复每一条留言,此外还有学习的时间不受限制(65.2%)、也是受访者喜欢网络学习的原因。能搜索出来的信息太多了。有时候打开平板电脑,等等。她才发现深度学习比想象中难得多。杨紫琳的老师曾布置一项用计算机算法给照片去雾的作业。才选好我要看哪一个。打开了这个新世界的大门,“不过还很粗糙,课堂外的涉猎和课堂上的知识点擦出火花,论文。“不过还需要得到一些正确的引导。50.6%受访者认为找到合适的学习内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把自己的专业所学或课外学习成果分享给更多人(36.6%),很多课程中,
通过网络乃至社交平台进行自学,听了都会有长进。“以前我在桌前坐半个小时就坐不住了,也更新了多篇夏令营心得,